尊敬的诸位长辈,诸位学长,大家下午好。今天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八号,我们古文班一起学习《群书治要360》。为什么从这个礼拜开始,我们一起学习《群书治要》这一套书,而且其中是撷取这套书的三百六十句,首先就这个因缘跟大家说明一下。这次我们将《群书治要》在台湾印了一万册,这一套书,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徵大人负责编纂的一套宝书,当然当时参与的大臣、大儒很多,以魏徵大人为代表。而这套书在唐朝之后就失传了,在宋朝以后的《艺文志》里面,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这套书。那是在清朝干隆退位,嘉庆帝登基的时候这套书又从日本进贡回中国,等於是我们失而复得。而回到中国之后,后来也没有受到重视,民国以后有军阀割据,所以这套书就埋没了。
那是刚好在去年底,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的朋友,将两套《群书治要》拿给师长。那是因为师长在讲经的时候,提到曾经看过《诸子治要》这样的书,《诸子治要》就是《群书治要》五十卷当中最后二十卷,觉得编得非常精辟,希望能够找到这套《群书治要》。果然就像老子说的,「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」。在这个大时代,文化的承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,因为文化遇上了危急存亡之际。师长老人家非常重视文化的承传,得到圣贤、老祖先的庇荫,这个书就到了老人家手上,赶紧大量的来印制流通。确实这个世间任何事情,都不是偶然,都是有感应的,师长有这分中华儿女的使命感,就感得祖先加持,把这两套已经应该是八、九十年的古书,送到老人家的手上。当然老人家除了接到这套书之外,同时又接到了《国学治要》,这也都是民国时期编辑出来的宝典,都是快要失传,在去年底的机会当中这两套书都传到师父手上,都把它印了一万套。
《群书治要》,这个「治」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,等於是在群书当中,有关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纲要精华,把它会集起来。而《国学治要》它那个「治」,是治学的、求学问的,是民国十六年完成,那个时候是这些有志之士可能感觉到,我们中华文化像《四库全书》这么完整的宝书,总共有一千五百册。我们中华儿女要深入中华文化,看这一千五百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,所以从一千五百册当中撷取精华编成八册,我们只要深入这八册,就了解整个文化的纲领。一了解自己文化的纲领就更爱自己的文化,就更愿意深入经典,承传文化。所以这两套书大量的流通,也是祖宗之德,代表我们这一代必须扛起文化的承传,也要有使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,就能够有复兴的气象出来。
而刚刚跟大家讲到,这个世间都没有事情是偶然的,这个书不到其他人的手上,怎么就是到了师长的手上!师长他们这一代人,可以算是有中华文化基础的最后一代。老人家也提过,他的弟弟跟他相差才六岁而已,他的弟弟就没有读到私塾,就是上国民学校,才六年对文化的学习差异就非常大。而老人家常常提到,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的学习,这一生在整个大的社会当中,能够不受污染,能够不随波逐流,凭的就是有中华文化。上了私塾从小扎德行的根,这样的基础才让这一生,都能够平安、都能够不受染污,进而能成就道德学问。所以有根相当重要,有根才有生命力,有根才能禁得起考验,才能站得住脚。老人家十一岁就遇到对日抗战,就流离失所。所以十几岁老人家就在想,因为自己感受到失学的痛苦,就希望天下人不要再有失学的痛苦,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读到圣贤的教诲。所以十几岁的年龄就在思考,怎么样让天下人读到圣贤书。我们听老人家讲这一段,非常佩服,也很惭愧,十几岁像我来讲,都想怎么吃喝玩乐。老人家在十几岁的年龄,就已经在思考,怎么让天下人有智慧,怎么让天下人不要再受他这样的苦。
所以师长从十几岁少年时期的一种胸怀,大家就不意外,为什么这套书是到老人家手上。包含师长在台湾,遇到当时候台湾三位高僧大德的指导,手把手的教诲,这都跟老人家的爱心、愿心,还有好学的心是相感应。当然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古文,一起学习《群书治要》,这也不是偶然的。诸位学长,都有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的使命,所以我们共聚一堂,一起来切磋、一起来深入学习古文。师长之后在台湾跟著三位高僧大德,首先是方东美教授,接著佛门高僧章嘉大师,还有李炳南老师,三位老师的教诲。之后也把儒道释三教的中华文化,弘传到全世界五大洲。这是师长为什么能扛起民族文化的承传,能接收到《群书治要》这样的宝书,都是来自於老人家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责任、使命。所以我们也效法师长老人家的精神,因为文化必须靠一代一代人把它承传下去。而且这个承传一代都不能断,有一代不承传,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丧失掉了。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承先启后,承传老祖宗教诲,然后启发后代子孙,这是每个人本尽的义务。不然就没有资格当炎黄子孙。
所以师长提到在现在这个时代,有两件大事,我们一定要重视。第一挽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,教育是文化的生机,文化必须靠教育传承下去;一个民族没有文化,它就没有灵魂。你看我们的民族,重视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五伦是道,五常是德。我们老祖先之所以能承传五千年的国家民族,他是因为重视道德,所以我们后代子孙有福气,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」。全世界这么多民族,古文明也不少,经过了这几千年,最后只剩中华民族的文化还继续在承传,这关键在我们祖先的厚德,「厚德载物」,重视道德,而这个德最常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。人假如没有这个五常,那就没有人的灵魂。你看仁是推己及人,感同身受,那才像万物之灵,才是天地人三才。假如人不懂得要仁爱,都是自私自利,那就变行尸走肉了,那就变欲望的奴隶,追名逐利、抛弃父母的现象就出来了。最近很多媒体报导,看到人被车撞了,小孩子被车撞了,没人愿意去救他,你说人的仁慈心都荡然无存,功利主义挂帅。坦白讲这一、二百年的人类历史,统统是被财色所困,好色、好金钱的追逐,好像人生的目的,就在欲望、就在享受,这错得太离谱!
古人说「读书志在圣贤」,非常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意义,提升自己的德行、灵性,提升智慧。因为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,孔子在《易经.系辞传》里面讲到的,「游魂为变」,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,是为灵魂所住。工具会坏,用坏了之后,它会到哪去?人这一生灵性不断提升,它往更好的地方去。现在人生价值方向错了,都是享乐纵欲,灵性不断下降,那这一生结束只有堕落的分。所以没有经典的指引,整个人生方向、全人类的方向都是偏颇的。看到现今社会,想到《朱子治家格言》当中讲,「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」。不读经书开不了慧眼,连方向都颠倒了,结果欲令智迷,全部被欲望给控制住。所以你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,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。我们看到有统计的数字,一年堕胎的人数超过五千万,我们想想,那是有登记的,假如没有登记的,而且二十岁以下的少女非常多,都是没有结婚的。我们要冷静了解,堕胎是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,这些动物界都不会这么做的行为,怎么变成万物之灵在做?包含在五千年历史长河,有一个朝代出现杀父害母的都是震惊天下。现在没有承传文化,杀父害母常常都可以听闻这样的事件。所以我们看这仁义礼智信,再不承传,整个民族没有未来。
义是道义,不能见利忘义,现在夫妻结婚,还没结婚就财产要先公证,要分清楚,夫妻结合都不重视道义,这个家道怎么传?所以真的是看到现在这个现况,我们还有慈悲心、还有责任心,真的,没有比教育、没有比承传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。冷静思考,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、国与国的冲突,用其他的方法很难解决,用经济、用军事、用政治好像愈来愈复杂,冲突愈来愈严重。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,能去掉自私自利,能为对方著想,这个冲突才有可能解决。所以人祸也好、天灾也好,它根本问题在人心!这在《群书治要》里,拣选出来的经句,都讲得很透彻,像《书经》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哲学,《书经》里讲到,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」。不就把天灾的问题一句话就讲透了吗?现在人灾祸这么多,《书经》又讲,「天作孽犹可违,自作孽不可逭」。每天我们的身体、我们的言语,甚至我们的意念(起心动念),都在造罪孽,怎么可能说人生会顺利、会幸福、会吉祥?那不可能。
可是你看现在几个大学生毕业出来,你问他,你大学毕业了,你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情?他会不会说,我终於可以为社会奉献我的一分力了,我终於可以积德行善了?这大学生出来,我怎么赶紧赚很多钱,我要花、我要用。好像是在一所大学,几千上万个大学生发问卷调查,他们觉得人生第一重要的是什么事?好像没有超过十个人,说最重要的事是孝顺。就是「百善孝为先」传了五千年,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读了十多年的书,连人生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都不懂。这些现象,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、为人长辈的人深思,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?长善救失才是教育。大家有机会,像在大陆江西、西递、宏村,这样的地方都有古迹,那些建筑都是传统的建筑。出门墙壁上刻了一把扇子,代表什么?所有的人出门,记住就要干什么事?行善,你看那扇子谐音就行善。当然扇子也很清凉,代表出门要让人如沐春风,要以和为贵,传了五千年家家都是如此。家门口的墙壁上什么装潢?梅兰竹菊重视德行,梅兰竹菊四君子。出门在外要交有德行的朋友,「益者三友,友直,友谅,友多闻」,你看这些教诲,都体现在我们的建筑物上面。
所以师长洞察现在的社会现象,大声疾呼,尤其我们这些学生要以师志为己志,这样才是真正师长、还有圣贤的弟子,不然是不肖子孙,要以师志为己志。所以挽救我们民族文化太重要,这不只师长大力提倡,整个我们大陆国内,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,而且定位在文化的强国,这太重要了。一个国家经济强没有文化,社会堕落得更快,所谓「祸福相倚」,有钱财而无德,他会干出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。所以很多家庭没有钱,家里还算安定;突然暴发,男主人无德,整个家就破裂掉了,所以老子提醒祸福相倚。「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」,《大学》里面的教诲,所以国家重视德这是抓到根本。而要全面提升,我们中国人对於自己文化的自信,要有信心。你不能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,一味的西化,而且在西化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学到它的精髓,都是功利主义,这学偏!而且外国的长处在哪?孙中山先生看透了,在机器、在科学技术,其他的都要跟中国学。结果我们现在思想观念、价值观,全部跟功利主义学,我们这一、二代人堕落的速度太快了。所以,文化的自信重要,文化的自觉要整个觉醒过来,珍惜自己的文化、弘扬自己的文化。再来,文化要自强,要让文化承传下来,更加的发扬光大。
政府强调一定要重视弘扬文化的师资队伍,「人存政举」,要有人去力行、要有人去弘扬。我们相信在整个中央的大力提倡之下,各地方政府也都会重视文化的承传,跟人才的培养。那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华人,也响应祖国的这些号召,我们也在这里很好的学习,以后有机缘可以回祖国奉献心力。而且在马来西亚尤其教育界弘扬中华文化,做得非常的积极、非常的有成绩。全国校长职工会,在九百八十四所华小推展《弟子规》,推展德行教育。这在全世界华人,仅有马来西亚这个国度的华人做到了,光是小学生差不多有五、六十万。这一代人都学过《弟子规》,以后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,这样对他们以后经营家庭,在团体里面经营事业都有正确的标准,做人做事的准绳。这样的作为,相信也会给全球的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。祖国也很关心,所以我们李金桦校长,他就是推展整个《弟子规》入华小重要的功臣,国内也颁给他「终身教育贡献奖」,之后还招待他到祖国很多名胜去参观访问。这也都代表我们祖国的重视,也肯定全世界华人对文化的贡献,这个都是好事情。所以第一件大事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来。而这《群书治要》是在唐朝编纂的,待会我们在序文当中,再详细跟大家做个解释,一个讲解。
第二个大事情,是帮助世界化解灾难,现在科学家都在讨论,地球还能够生存吗?而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在哪里?在信心危机。人对伦理道德、对因果这些教诲不相信,人心就快速堕落,感召来灾祸了。所以东方不重视圣贤的教育,西方忽略了宗教的经典教诲,这个才是灾祸的根源所在。而要恢复世界人对伦理道德、对圣贤教诲的信心,那得先有人做出榜样才行。就像二00五年,师长老人家在家乡建立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,用《弟子规》面对汤池镇四万八千人弘扬这部经典,短短几个月人心转变得很大。所以确实人是可以教得好,本来离婚率很高,快速降下来,才一年的时间几乎降了一半。但是离婚的在镇上一个都没有,都是出去工作,外面有诱惑了;在镇上有听过课的,一对都没有离婚。这都是证明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都有情义、有道义,得有人提醒、有人教。
后来也是祖宗保佑,在这小镇的教学成果,在二00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有跟全世界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分享。这些国家代表都是长期关注世界和平的,之后看到,真的可以透过伦理道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。很多代表都非常希望到汤池学习,后来好像也有十几位代表他们有到汤池实际去考察过。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,全世界都在找好的方法来化解灾难。一个小镇做榜样,会给有缘的人生起信心。现在假如中国做榜样,由我们中国做起,那将可以带动全世界信任伦理道德,深入伦理道德教育。所以事实上老天也给了中国人、给了全球的华人一个时代使命,就是挽救世界的劫难。这不是我说的,假如大家一听说:那是你个人的看法。我讲话没什么力量,这是一九七0年代,汤恩比教授讲的,英国人讲的,是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公认的大历史哲学家,有真实的学问。他提出来: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。只有靠孔孟学说、大乘佛法,那意思就是只能靠中华文化的教诲,让世界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来。
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在哪里?只要是华人、只要有读过经典,都懂得其中的教诲。那等於是汤恩比这句话就告诉我们,我们有救世的法宝。有救世的法宝还袖手旁观,这个叫见死不救,「见义不为,无勇也」。见死不救这是造罪孽,阎罗王那边都会记载,我们这一生就变成活得麻木了。所以被我们碰到这个大时代,「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」!不管是为民族、还是为世界,都应该扛起这个责任。而我们要扛起来,我们根基要牢,要有德行的根基,要有文言文的根基。所以我们从去年五月开始,一起学古文、文言文,学了几十篇。这一次以后我们把古文的内容,就以《群书治要360》为主,这是同时学古文,同时扎德行的根,同时掌握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学问。我们在进入三百六十句以前,首先我们来看师长对这套书写的序文。我们现在是带著对民族、对世界的一种使命,这样的志愿来学这些教诲。其实一个人学经典吸收的深浅,深度、广度跟他的志向成正比。他没什么志向听一听,当故事听就过去了,没什么吸收。假如是胸怀天下,句句都印在心上不会忘记,所谓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
序文一开始说到,「《群书治要》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初年下令编辑」,这个贞观是太宗皇帝他的年号,由皇帝下令来编辑,一定会受到大臣甚至於全国的重视。而「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」,很年轻就跟著父亲在当时候的时代起义。「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」,而且这动乱相当长,从汉朝末年,魏、晋、南北朝、隋朝,这等於是动乱也有一、二百年的时间,这些朝代时间都很短。我们可以想像,在这一、二百年当中也是颠沛流离,百姓也是很贫苦。「戎马倥偬十余年」,这打仗打了十多年的岁月,终於天下底定了,建立唐朝。所以太宗是「二十七岁即帝位后」,二十七岁登基。接著「偃武修文」,偃武就是仗打了这么久,从汉末之后这整个社会都是动荡,老百姓一定非常厌恶这些战乱,不再轻易动武。修文,重视文教,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。其实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,他就懂得修身、齐家,懂得重视修养。每个人有修养,每个家知道怎么经营,家庭安定了,社会也就安定了。所以偃武修文,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,好好过日子。
而带领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,老百姓都跟随著天子、跟随著政府的带动,「特别留心於治平之道,休生养民」。治平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因为太宗皇帝很年轻就是在打仗,所以对於怎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治理天下,他的积累是比较不够的。所以他在登基之后没多久就下令编纂群书当中,撷取出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这些精华。可见一来,太宗皇帝有爱民之心,希望赶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再来,也是很有自知之明,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,这点不容易。我们看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领导者,很多皇帝做一、二件事情,就自以为很了不起,就骄慢,就觉得自己比以前这些古圣先王还厉害,最后很快国家就衰败,甚至灭亡。你看隋朝隋文帝,他觉得他自己结束了魏、晋、南北朝的分裂,自己自视甚高,最后底下的人都劝不进。后来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给换掉,最后换成另一个儿子隋炀帝那就完了,「傲不可长」,傲慢一起败象就露了。所以有自知之明,这是太宗皇帝可贵之处。
我们看第二段讲到,「太宗英武善辩」,武功高强然后思虑也非常敏捷,很有判断力,带兵打仗,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,都有睿智去下决策。「遗憾早年从军」,自己觉得「读书不多」,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。「鉴於前隋灭亡之失,深知创业不易,守成维艰」,确实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也是很短暂,古人他们特别重视历史,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可以鉴往知来,不重蹈覆辙。像周朝他们的前面是殷、商朝,所以殷鉴不远,商朝的经验,惨痛的经验离我们还不远,我们应该引以为戒,不可以再疏忽,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问题了,深刻体会创业是不容易,守成更加的艰难。我们之前一起学习过「谏太宗十思疏」,里面有提到,能够长久保持功业的不多,为什么?在守成当中享福,人一享福这个心态错误了,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不一样。「十思疏」里面提到的,「竭诚则胡越为一体」,在创业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为民,连不同的种族都能团结在一起。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」,一掌权、一享福,傲慢心起来,不尊重大臣,奴役百姓,最后连骨肉至亲都形同陌路。所以守成维艰最难最难的,是守住一个领导者自己的德行。顺境比逆境还难修行,逆境是磨炼人,顺境是淘汰人,这个没有高度的警觉,是很难不在权贵当中堕落的。所以我们看《孝经.诸侯章》里面讲的,「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」。
「在位期间,鼓励群臣进谏」。主动引导鼓励群臣向他谏言,这是为君者很难得的一个胸怀,能够纳谏,甚至能够求谏,求大臣劝谏。当然我们现在讲到唐太宗的风范,我们在家庭、在团体当中,身为一个领导者也都要见贤思齐。鼓励群臣进谏而且「批评其决策过失」,把他的不妥、错误指出来。为什么?一个决策的错误,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。所以天子是代表上天爱护子民,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人民受苦?所以知道守成不易,不只希望群臣给他劝谏,也希望从古圣先王、从历史当中,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。所以接受劝谏不只接受当时候的大臣,也接受之前古圣先王,还有这些历代忠臣所留下来的教诲、榜样,来鞭策自己,这个很可贵。
「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,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,撷取六经、四史、诸子百家中,有关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精要,汇编成书」。所以它的内容包含六经,还有四史、诸子百家,这个四史当然包括《史记》,《史记》也是记载从皇帝一直到汉朝,这么长的历史,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这些史书。还有诸子百家,尤其春秋战国这百家争鸣,留下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从经史子当中,挑出跟修齐治平相应的精要,把它编纂成书。「上始五帝」,这历史当中从五帝开始,「下迄晋代」,这其中几千年的历史。「自一万四千多部、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,博采典籍六十五种,共五十余万言」。我们看到这里,真的读《群书治要》以前,要跟所有经史子这些圣贤人顶礼三拜,也要跟编撰《群书治要》的这些大臣顶礼三拜,包含要给太宗皇帝感谢。诚则灵,你每天这么恭敬礼拜这些圣哲人,他冥冥当中护佑你,特别能够相应这些教诲。大家想一想,一万四千多部书放在我们面前,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,而且我们的程度连看都有困难,还挑?八万九千多卷里面挑出六十五部书,五十卷五十万言,都是当时候最有学问的人来挑的。所以随著我们深入《群书治要》,真的对於这些大臣则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下一段说到,「书成」,这书编纂成。「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说」,《群书治要》当时候编纂完,序文是由魏徵大人所写的,我们待会也会一起学习这篇序文。他在文中所说到,「实为一部用之当今,足以鉴览前古;传之来叶,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」。魏大人说到,这一部书实在可说是用在当时候的社会,可以鉴览前古,就是可以以古人的这些经验智慧来经营自己的人生。尤其他们办政治的,可以少走很多弯路,可以有非常多效法的这些榜样,可以掌握从五帝到晋朝这些政治智慧。而且传之於来叶,就传到后世去,是可以贻厥孙谋,这个贻就是遗留,就是传下去可以恩泽后世。孙谋就是后代子孙,能更好的经营他的幸福人生,谋就是怎么谋求他们人生的幸福。因为这部书里面,都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学问,对於后世他们经营家庭,甚至有机会出来为人民谋福祉的,都可以以这部书而得到宝贵的启示,所以确实是鉴往知来的一个治世宝典。
「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」,太宗皇帝非常欢喜,它涵盖的这些道德学问很广博,而且挑出来的,都是非常精辟的、切要的部分。这个没有真正读通这些经史子的教诲,也很难能挑得这么精准。而太宗皇帝「日日手不释卷」,每天一有时间赶紧看,希望自己早一天有经营政治的智慧,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利益。我们看到太宗皇帝这么不辞劳苦的在学习,都是因为他有个根本的动力,就是爱护人民。那现在《群书治要》也到我们手上了,我们能不能每天手不释卷深入《群书治要》?大家笑是什么意思?假如不能就是慈悲心不够,你没使命感得过且过。所以我们冷静观察,一个人在哪一段时间成长最快?就他很有使命感的那段时间。你看很多年轻的女士生了孩子,也没人叫她去买书,她买一堆教育孩子的书拼命看,怕误了孩子,这就母爱,所以人一有爱心,他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。到学校教书,谁催促老师们用功读书?也都是要自己主动。不只在书上学习,要跟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前辈取经。我们看到学校里面年轻的老师有这么积极主动,跟他一交谈生怕误了孩子,误人子弟,他早点承传经验,学生早点得利。所以慈悲为本,动力在慈悲;方便为门,要利益他人,设身处地善巧方便。
太宗皇帝吸收了古圣先王这些经典的智慧,他也要因时因地把它运用上去。太宗皇帝说到,「曰: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,卿等力也」。太宗说到,让我能够(稽就是考察)每次面对事情,都能以几千年历史当中的这些经验智慧,来判断、来做决策,他不会迷惑,他也应对笃定。你看我们现在不要说治国,自己每天跟人处世待人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讲,连应对进退有时候分寸都不懂,原因是什么?我们读历史太少,读历史长见识。读经典才能贯通义理,不只要懂义理,也要增长见识,所谓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。我们这一生当中,多少次去给自己的父母讨教人生经验?自己到单位去,曾经多少次主动跟主管讨教人生经验?自己有几次主动的,在中华民族历史当中取得经验?好学近乎智,不主动求学很难有智慧,那就变成只能迷惑,而不能不惑了。大家真下功夫在《群书治要》,保证也能像太宗说的稽古临事而不迷惑。太宗讲这句话感恩的心,卿等力也,这个可贵,他身为天子皇帝,还能时时念著臣子的恩德,这真的不容易,常保这颗感恩的心。尤其太宗皇帝常常在群臣面前,都是赞叹魏徵大人,觉得这魏大人就像他的老师一样。而且整个贞观盛世,他还归功於魏大人的这些劝谏,所以太宗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可敬可爱的。
「由是而知,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,此书贡献大矣!」能成就一个盛世是结果,原因在天子有正确的思想、正确的政治智慧,那就是从这一部书当中承传来的。所以「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」,实在是从事政治的人必定要读的一本宝典。师长这次跟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先生见面,讲到这套宝书,马哈迪先生马上就说,我也要学习。你看长者八十七岁了这么好学,这么希望也从中国的政治智慧中,能学到是不是能利益他自己的国度,这个好学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效法。所以师长就希望,我们能够把《群书治要》三百六十句,再翻成英文,提供给各国从政者来深入中国的政治智慧。而且中华文化不是属於华人的,我们的老祖先跟圣贤人,他的心胸是非常宽广,应该是属於全天下的人类。不只是从政者必读,应该是所有为人父母必读,为人老师必读,为企业团体领导者必读的宝典,这都是修齐治平的学问。每个家庭、每个团体,小到家庭,大到国家天下都需要。而且我们要了解到,唐朝离汉朝几百年的历史,之前又经过魏、晋、南北朝、隋朝的动乱,经过了一、二百年的动乱,我们想一想,要多久的时间让天下大治?事实证明太宗皇帝贞观年间,没有多少年整个国家就安定昌盛了。
所以就可以了解到,只要教育办对了,只要政治用对这些为政之道,这民心是很快的接受教化,天下就安定,不是要很长很长时间的。所以为什么这些教诲是宝,它可以很快的改变个人的命运,改变团体跟国家的命运。《中庸》讲的「人存政举」,有智慧的人掌权,很快的整个风气就会变。而且面对这个时代,很多国家是民主政治,领导人是选出来的,所以选民要能判断,什么样的人是好的政治人物,才是能当领导者。老百姓都学了《群书治要》他就会判断,这个领导者一上位,就是特别会花钱,特别重享受,铁定不是好的,下一次就不要选他。从中国的历史当中了解,德行最重要是孝廉,「举孝廉」,他以后投票就不是去听那个候选人骂人,是去调查这个候选人孝不孝顺、廉不廉洁?才能选出好人,才能办好政治,为政在人!所以民主国家老百姓也必读这本书,不然投错票每个人都要负因果责任的。人是我们选出来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?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人生,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。
接著下一段讲到,然而「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」,还不是很发达,还不是很普遍在运用。「此书至宋初已失传」,那个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,可能也没有几套书,结果后来宋初失传了。日本人不简单,很珍惜这些宝贝,你看他们就把它保留起来了。所以「《宋史》亦不见记载。所幸者,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」,这是日本幕府的一个时期,叫镰仓时代。「日本僧人」,日本的出家人「手写《群书治要》的全帙」,这个僧人不简单他是用手写抄下来的。可见不管是中国、还是日本,当时候佛门的出家人对整个中华文化,都是有相当的深入、相当的修养。而这一套书,「并於清干隆六十年」,就是后来嘉庆登基,「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」,失而复得了。「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」,这个应该差不多八十年前的事情。
「二0一0年岁末」,师父提到这个因缘,就是去年的岁末,师父「幸得此书,反覆翻阅,欢喜无量」,老人家觉得这个真的是可以救民族、救世界的宝书。「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,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」。「最极关键者」,关键在哪里?「即国人本身,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,断疑启信」。他有正确的认知他就会相信,他就会愿意深入经典,进而去落实、去解行相应,之后就能不断契入圣贤的境界,所以他一认识了首先这疑惑能够断除。「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,超越时空,亘古弥新」。圣贤所承传下来的这些文化经典,并不是他们发明的,就像孔子讲的,「述而不作」。他们都是承传古圣先王,而且他们都是契入心性、契入明德,依循性德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,并不是圣贤人牵著我们鼻子走。只要我们老实的去依教奉行,我们自己也能契入明德,那时候就会了解到,是随顺自己的性德在处世待人,而不是老祖宗牵著鼻子走。因为传统文化引导我们契入的境界,是每个人本有的本善、明德,是恢复我们的明德,所以这些性德是超越时空的真理,它是亘古不变的。
我们其实可以从八德来看、五伦来看,这五伦、八德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,一变就乱了。所以这不是谁发明,这都是跟性德相应的学问。我们看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所有家庭跟社会的乱象,就是因为不符合这八德;只要再把八德复兴起来,家庭跟社会的灾祸就化解掉。而我们怎么学习?师长提到,「学习关键,端在诚敬二字」。要真诚恭敬来学习、来领受这些教诲,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师长又在后面加到,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,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,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。大家别嫌我罗嗦,不知道我在念这一句的时候,大家有没有觉得境界在往上升?万分诚敬我们能不能提得起来?真的提起来句句都有相应处!所以「《曲礼》曰」,「曲礼」一开头就讲「毋不敬」,时时都要保持诚敬的态度。尤其求学问那要对圣贤恭敬,对他们所留下来的经典恭敬,这恭敬怎么落实?有理有事,那就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,提升自己的恭敬态度。好,这一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。谢谢大家。